《浅议张謇校训中的育人观 》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2-03-02 17:01:02 阅读:


摘要校训,是学校对师生员工教导和训诫话语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是一所学校传统、风格和精神的反映,也是学校的灵魂,更是师生员工砥志励学的精神铭文。从校训入手,提炼出张謇育人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德行,二是注重实践技能。关于德行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分别是:爱国合群、耐苦勤俭、诚信和自克。研究张謇对各类学校题写的校训,探究他的育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校训  张謇  育人观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介绍了中国近代的一位状元实业家张謇先生。张謇这个人物,虽然不像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一样出名,但是讲到中国的近代化,讲到中国工业的兴起,不得不提。

其实,张謇不光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近代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虽然已一年过去,但张謇博大的的教育思想仍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本人仅从张謇先生为各类学校所提的校训中,体味张謇的育人观,并为今天本人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乱世提校训,言简意赅寄希望

张謇所处的晚清,国力衰微、政府腐败、列强入侵,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命运风雨飘摇。张謇以实业和教育救国的胸怀和睿智,向封建教育制度发起挑战,极力倡导和推进近代新式教育,是推动我国教育大变革的一位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旗手。他主持创办或者参与创办了十几所学校,并为这些学校题写了校训。

张謇对于校训砥砺作用的重视,体现在他亲自为创建的许多学校题写了具有不同涵义的校训。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学校所立校训总计19条现将张謇所题校训举例如下:

   表一:张謇题写的小学校训

学校名称

校训

题写时间

常乐张徐女学

平实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第一实业小学

忠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第二实业小学

笃敬

民国二年(1913年)

垦牧乡初高小学校

(后为通师二附)

合群自治,体农用学

民国三年(1914年)

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新校

爱国爱群,爱亲爱己

民国八年(1919年)

 

   

表二:张謇题写的中学校训

学校名称

校训

题写时间

南通中学

诚恒

民国二年(1913年

商业中学

(启秀中学)

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

民国六年(1917年)

天水一中

苦志以求立,广学以求通

民国九年(1920年)

 

   表三:张謇题写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校训

学校名称

校训

题写时间

通州师范学校

坚苦自立,忠实不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学习家政,勤俭温和

民国二年(1913年)

吴淞水产学校

勤朴忠实


纺织专门学校

(南通大学纺织科)

忠实不欺,力求精进

民国三年(1914年)

医学专门学校

(南通大学医科)

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民国三年(1914年)

农业专门学校

(南通大学农科)

勤苦俭朴

民国三年(1914年)

暨南学校(暨南大学)

忠信笃敬

民国七年(1918年

 

   表四:张謇题写的特殊学校校训

学校名称

校训

题写时间

南通盲哑学校

勤俭

民国元年(1912年)

资料来源:部分参考《张謇全集》[]、《开拓与发展—张謇所创企事业今昔》[]、《张謇的道德人格》[]

从张謇题写的这些校训,最长的不过十二个字,大部分只有两个字,可谓言简意赅,从这些校训中,我们看到张謇对中国近代教育寄予深厚情感、真诚展望,对学校人才培养给予明确目标、殷切期盼

 

二、后世思校训,德行合一考量深

张謇题写的这些校训,都有深刻的寓意,寄托着他对学生、学校、老师以及教育事业的期望。从这些校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謇的育人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这也是张謇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注重品德

研究他为各校题写的校训,不难发现张謇十分注重道德教育。他甚至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注重人格培育、礼教熏陶和德行养成,他以为“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行为的人。”[]

1.爱国合群

在张謇德育思想中,爱国是第一要务。他认为,一个人是社会、国家、群体的一员,每个成员之间应该互相爱护、团结和谐。所以他在一些校训中题写“合群自治”(垦牧乡初高小学校)、“爱国爱群、爱亲爱己”(师范附小新校)等内容。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否乎?[]拳拳爱国之忱使张謇的心中忧愤难平。“救亡、雪耻、强国”成了张謇的人生抱负,他办实业、兴教育无一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无一不体现其赤诚的家国情怀。

2.耐苦勤俭

张謇为天水一中题写的校训中有苦志以求立”几个字。通州师范学校的校训中有“坚苦自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校训是“勤苦俭朴”。张謇认为只有耐苦才能成就大事。张謇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科场魁元,又从科场魁元转变为代实业家、教育家,他办实业、兴教育,经历了许多艰辛。他为南通第一所职业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即南通大学农科题的校训是“勤朴俭苦”。后来他在农校解释此校训时,说“苦为勤之表示也题有“勤俭”(南通盲哑学校)、“勤俭温和”(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勤俭行之以恕”(商业中学)、“勤朴忠实”(吴淞水产学校)等等都可以体现他对学生勤俭耐苦品质的要求。

3.诚信

张謇认为诚信是修身的第一要求。在张謇看来,诚信既是未受玷污的“干净之身”,更是人道之举,成贤之径。同时,他认为,诚信也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为社会所接纳的必备条件。为此,张謇为商业中学订的校训是“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纺校的校训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第一实业小学的校训是“忠信”,第二实业小学的校训是“笃敬”(笃,有忠实,一心一意的意思),通州师范学校的校训是“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南通中学的校训是“诚恒”,暨南学院的校训是“忠信笃敬”。在很多场合,张謇多次强调“信、诚、实”的重要,可见其重视程度。

4.自克

张謇在教育管理上强调“严”,他说:“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与“他克”相比,张謇在学校道德教育上更强调“自克”,他所说的“自克”就是自我克制、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鞭策。就比如通州师范学校题写的校训中有“坚苦自立”,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训中有“自勉自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的校训有“勤俭温和”以及常乐张徐女学的“平实”(有平易朴实之意)。这些作为指导学生言行的基本准则,就是要求学生能培养自身的良好性行,克制自己的不良品行。所以,张謇要求学生学会自克,克制自己、鞭策自己。

要达到“人皆有学,学皆务实,秉礼以自处,明义以处人”[]的目标,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如何进行修养呢?仅仅做到以上几点是不够的。张謇还提出:一、须立志。就如他为天水一中题写的校训苦志以求立、广学以求通”。就是要学生树立爱民爱国救国之志,学习广博的知识,以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须进取。纺织专门学校的校训中“力求精进”就有这意思。以上所有关于人的德行培养的各个方面,并不足以概括全部张謇育人思想的德行要求,仅分析了主要的几个方面。

(二)注重实践技能

张謇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理论只有同阅历相结合才能成为学问:“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学必适于用,用必适于地。”[]就如,垦牧乡初高小学校的校训中有“体农用学”,他认为:南通盛产棉花,就需要办农校,而且农校应以棉作物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果作为一个农学生,不能做农夫之所为,还叫什么农学生呢?反过来,农学生只能做农夫之所为,那还要农校干什么?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农学生,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际能力。[]又比如,通州女子师范学校的校训“学习家政”,单就这几个字而言,通州女子师范的学生首要的是学会一项技能——“家政”。由此可见实践技能是张謇格外重视的。张謇一直是“根据社会需要,从地方实际出发,培养实用人才”[]。事实证明,张謇这种培养人才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张謇题写的校训看来,张謇在道德教育上重视传统礼法、文化教育中重视实用技能。或者说他的育人思想有“西学之形表,儒学之内核”[]。在张謇题写的校训中,这些对学生、对人才的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许多校训不是单单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种优良品性,而是兼具多种总的来说,这些校训大部分有品德素质、实践技能两方面的要求,可见张謇对教育的考量之深

 

三、现世践校训,育人精神放光芒

    从以上的归纳,可以看到张謇的育人思想突出在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传授实践技能,尤为突出的是德行,他一再要求学生注重品德。爱国合群、耐苦勤俭、诚信、自克、立志、进取,这些都是育人观中的重要内容。而从这些具体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謇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与人生修养的熏陶。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也是个体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爱国主义的信念和使命是永远不应该改变的。张謇在得知中国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在日记上写下了“几磬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之后他将这种爱国情感、忧患意识转化为行动,走上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在历史学科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家国情怀作为五大素养之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和班主任笔者觉得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自己的过去,就是背叛自己;忘记祖国的过去,就是背叛祖国。人是不能忘本的,而这个本就是根,就是过去所以历史教学的时候,讲中国古代史,就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让学生以自己是中国人感动骄傲和自豪。讲到中国近代史,就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的屈辱,要让他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更要讲近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历史最后做出了最好的选择。讲到中国现代史,就要让学生为中国的重新崛起和伟大复兴而感到光荣。历史可以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应该是理智与情感的融合,这需要老师借助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有趣的活动等来表现。在历史教学中,还要运用好“乡土资源”,让历史课更接近学生,从了解家乡史到国家史到世界史,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从爱家乡开始。本人在教学中运用到的乡土资源有:经开区圩墩遗址博物馆(原始农耕生活)、武进区春秋遗址博物馆(动荡的春秋时期)、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齐梁故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常州三杰纪念馆、故居(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等。历史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如果历史课都不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那么很难想象学生的爱国心从哪里来。

    耐苦勤俭、诚信、自克、立志、进取等等,所有这些素质都是当今社会的每个人所需要的品质。在浮躁之风于今为烈的情形下,张謇所提出的这些方面正是当代学生德行养成的主要内容。现在的学生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道德。知识,他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互联网中获得,但是耐苦勤俭、诚信、自克(自制)、立志、进取等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必须经老师、家长等言传身教的,忽视对学生德的教育是很严重的事情。在班主任工作中,本人遇到过有个别学生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家长,对父母、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甚至公然顶撞老师、家长,这是为什么,就是缺乏对他们传统道德教育和熏陶。学生,我们需要耐心,也需要各方配合、多管齐下,特别是对初中生,很容易有逆反心理,一味的说教批评不见得成功,与他们交心,帮他们解决难题,成为他们的朋友,才有可能把他们引上正路,形成好的品行。如果小时候没有接受好的道德教育养成好的品性,将来是不可能成才的。所以,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我们不能让孩子“缺德”。

爱国、耐苦勤俭等优秀品性的培养应该是我们德育的追求,而实践技能的养成,同样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知识的获得不仅仅依靠在学校的学习,还要依靠社会实践。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生活中自己学习、探索、研究历史,笔者之前有尝试主持过一个重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实践能力的区级(武进区)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已顺利结题,通过这个课题,学生明白历史无处不在,可以自己去寻找、研究。在班主任工作上,笔者鼓励学生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劳动技能,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也可以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例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去敬老院、博物馆服务。学校里,我们开展过包饺子、做饼干(烘焙)、种菜活动,也有一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课程纳入我校的校本课程和德育课程中。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上高中的,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只能初中毕业。对这些学生,可以建议他们,尽量学习一两种技能,现在社会对技术型人才是有很大需求的。有了一两种技能虽然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但至少有了吃饭的本钱。

从张謇的校训中,我们看到他富有哲理的训诫,对我们来说,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牢固地确立正确的荣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改变某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的铺张懒散、逆反不从、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和虚掷光阴等毛病以及“高分低能”现象。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这句话被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我想张謇校训中体现的育人思想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星空以及内心的道德准则。回顾张謇的校训,可以发现:在二十一世纪滚滚教改洪流中,他的育人思想仍闪耀光芒,值得后人去揣摩、去领悟。

 

【参考文献】

1. 张謇研究中心 南通市图书馆. 张謇全集(第四卷)[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 李明勋 褚佩言 尤世玮. 开拓与发展——张謇所创企事业今昔[M].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3. 吕兴安. 张謇的道德人格[M].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 华国梁 毕连虎. 论张謇兴办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7,3

5. 庄安正. 张謇人才观研究综述[J]. 张謇研究百年回眸[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陈乃林 蔡霖村. 论张謇的教育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01

7. 黄卫. "西学"之形表 "儒学"之内核[J]. 第三界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8. 张廷栖. 张謇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J]. 张謇职教思想研究文集[M].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9. 张天飞 童世骏. 哲学概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 詹皖. 张謇校训校歌对南通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其传承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03


附件

  • 上一篇:《 “双减”背景下数学概念教学赋能课堂增效》
  • 下一篇:《数学理解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以《反比例函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