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反思(宣黎毓)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5-02-03 13:28:14 阅读:

《绝句》教学反思

执教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课《绝句》

执教时间:2014414日上午第二节课

执教者:宣黎毓

第一次公开教学古诗,可圈可点。针对本堂课的教学,有感于以下几点:

一、设计意图及落实效果:

(一)导入的设计——由已学古诗导入语文学习。我一贯坚持:要从原有经验上生长,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一开始,组织学生看图吟诵已学古诗,学生从中发现并了解绝句的文学常识,凸显文体意识,不仅能使教学“诗味”更浓,还能激发三年级学生学习“绝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抓住古诗教学之根本——诵读。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音律之美,更是理解古诗的金钥匙。紧扣本诗“对仗”这一独特的艺术特色,反复对诵,引领学生感受“绝句”的节奏美、音韵美,初步形成画面片段。

(三)工具性的体现。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对仗”。动静结合、远近相对、声色交融、高低错落、虚实交替,都蕴藏在古诗中,需要反复吟诵,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感,才能活化成声响、色彩,才能发现诗人取景的焦点远近,视觉的高低错落。在节律整齐、对对相应的诵读中,本诗勾勒的画面在学生眼中逐渐鲜明、活跃起来。

(四)理解诗句意思这个环节好比大厦根基,必须夯实才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一个基本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运用这一理念,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来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既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又是一个再思索、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教学效果是老师越主代庖的讲解所无法抵达的。从“含”字的讲解从而突破了本科难点。

(五)拓展阅读的安排不做作。课堂结束前,拓展同一诗人同一组诗的阅读,进一步延伸学生读诗的热情,强化他们学诗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从课内共读,到课外自学,培养三年级孩子读诗的兴趣,积淀文化底蕴。

(六)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首先要“入境”,想象画面,是“入境”的重要途径。本诗画面丰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虚有实,学生易于想象。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杜甫写诗的方法,把想象画面,诗意写话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心中、笔下呈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真切的、细腻的、鲜活的意象,学生乐在其中,课后的交流也很积极。

二、反思教学遗憾之处:

1、整个教学设计一定要了然于胸,才能驾轻就熟。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把握上重心偏移。

3、诗人的心境不能不揣摩,适当地讲解时代背景更能帮助理解文本。

4、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没有及时更正。

5、最后安排的书法作品练习也没落实。本来是想在诵、想之后,布置学生完成习字册上《绝句》的书写,这样既回味了古诗,也是对课堂知识的最好回顾。
附件

  • 上一篇:《雾凇》案例及反思(宣黎毓)
  • 下一篇:二下 认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