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理论学习
栏目导航

指向思辨力培养的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实践 ——以《辛亥革命》一课教学设计为例(吴彩虹2023.5)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王超颖  发布时间:2023-05-02  浏览次数:

《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姓名

吴彩虹

时间

2023年4月

主题

指向思辨力培养的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实践

——以《辛亥革命》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近十年来,我国主题式教学(也称“主题教学”)研究成果颇丰,历史教学中对主题式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18年以来,伴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的颁行,我国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导向的发展新时期。

一方面,思辨力培养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思辨力不仅是历史学科培养的关键能力,并且在价值观念与品格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另一方面,主题式教学被视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聚焦思辨力培养,以《辛亥革命》一课教学设计为例,进一步说明指向思辨力培养的历史学科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提炼教学主题,明确内容主旨

历史主题式教学,即基于历史主题的教学,是以历史主题为引领和枢纽,以学生围绕主题的有效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培育发展学生历史学科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所谓主题,即整合、凝聚、统摄教学系统诸多要素(教学目标、学科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等)相互支持、协调运转以实现系统功能最大化的内核。

从类型上来说,主题可以分为跨单元(教材多个单元的集合)主题、单元(教材自然单元)主题、单课主题。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主题是多样的,包括概念、观点、理论等等,而从思辨力培养的角度而言,具有争议性的观点、与当下社会发展具有关联性的问题、永恒性话题等则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何提炼历史教学主题?从方法上来说,在遵循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内容、基于具体学情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跨学科的视野,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既可以从历史本体论知识(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出发,也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社会与个人关注的问题出发进行主题的提炼;既可以从课程标准的专题(单元)着手,也可以从历史知识的结构着手进行主题的提炼。

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这一模块的第五至第十单元,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对教材这六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可以将“中华民族复兴”作为这6个单元的教学主题(跨单元主题)。

“中华民族复兴”这个跨单元主题视角之下来看辛亥革命,正是辛亥革命开启了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它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渡口”,它为中华民族如何“变”才能救亡图存探索了方向和道路,为中华民族怎样“变”才能跟上世界潮流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因此,基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个跨单元主题,结合《辛亥革命》这一课知识内容结构梳理和架构,可以把“嬗变”作为这一课的教学主题(单课教学主题),具体可以阐释为:20世纪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背景下,革命与改良较量中的“民心之变”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催生了“国体之变”;共和虽名实有悖,但由此开启的“思想之变”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确立恰当的“主题”对历史主题式教学至关重要,是实施主题式教学关键性的第一步。教师需要研读课标、教材,还需要大量阅读相关历史原著以及历史资料,全面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多视角多维度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确保提炼出来的主题的整体性和统领性,进而实现历史主题式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主题式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形态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在于围绕主题来确定教学目标,需要先确定主题,再确定教学目标。在其他教学形态中,教学目标的确定通常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而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学目标必须在主题明确之后才能设定,教学主题统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服务教学主题。

在主题确定好之后,需要思考在主题的引领和贯通下,为了达成对主题的理解,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即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依据教学主题,也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学情。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20世纪初清政府、革命派、改革派三者竞争与互动的重要史实,理清三者发展趋势与关系,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领悟历史发展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2)透过历史细节,理解不同政治立场者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的处境与抗争、责任与担当。

3)通过基于问题的多类型史料的多角度分析,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证史价值,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感受中华民族复兴之不易,社会转型之复杂与艰难。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历史主题式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在于以“主题”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统整和建构。主题具有统摄性,能将离散或者琐碎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意义的黏连。用主题作为选择和确定重点内容的标准,围绕主题组织历史学科的知识并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和概念体系,促使学生超越对零散史实的记忆,达成对历史的深层理解。

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围绕“嬗变”这一主题和“民心之变”“国体之变”“思想之变”三个子主题,重在从改革与革命互动竞争关系的视角去剖析革命爆发错综复杂的背景,从民族复兴的视角去理解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由此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何增减(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将下一课《民国初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社会领域的部分内容移至本课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本课的知识结构如下:

在围绕主题开展的学习中,一方面,随着知识的学习,我们在不断地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因为有主题,我们的知识学习会因为有附着点而被赋予意义,所以掌握得更加牢固。在这样的学习中发展起来的主题会成为我们知识的生长点,学生靠主题自主学习的内容远比教师教得要多,并且在他们的未来持续发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