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好活动主题 渗透情感价值》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2-11-18 08:12:02 阅读:

拟好活动主题  渗透情感价值

 

摘要历史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既拓宽了历史的广度,又挖掘了研究活动的深度。而这种活动开展的前提是确定一个好的主题。本文旨在从这一前提出发,探讨活动研究主题的拟定原则、研究资源的提前考量,展示研究主题的部分参考以及个人的研究案例,说明好的主题才能带动学生研究,也才能渗透历史学科 “家国情怀”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体认”。

关键词主题  原则  资源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版)中初中阶段的具体目标有: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1]概括来说,就是价值体认,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认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等。而这种价值认同的培养和熏陶可以通过一次次有意义的研究性活动来实现。因为笔者也是一位历史老师,所以,研究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多与历史这门学科结合。下面从自身教学实际和经验出发,分享研究性活动主题设计的感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研究主题的拟定原则

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设计了活动课,有以下主题:“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等,而教材每一课后都有“课后活动”这一板块,这些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但是有些开展起来难度太大,不便于学生研究。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开展,也可以自己设计主题。

活动要成功,首先要选择一个高质量的主题。主题的拟定需要遵循科学性、拓展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要具有科学精神,需要告诉学生,我们研究的是客观的事物或者尽量追求客观的、真实的历史。我们研究出来的结论应该是有证据的、可信的,不是胡编乱造、随意说说的。拓展性是活动可以与所学的知识相关或者联系起来,更要有不同、有提升,不要局限于书本,要让学生跳一跳、够一够,是真正需要研究,才能得到的信息、知识,而不是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可行性指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自身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出发,能够研究、可以研究,当然还要考虑他们的兴趣,兴趣越大越可行。可行性还要考虑实施活动所需的其他客观条件,例如:安全保障、物质保障、研究所需的资源等,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活动主题的确定必需要根据这三个原则来思考,缺一不可。尤其是可行性原则,在正式开始研究以前,一定要思考研究主题的可行性。

二、研究资源的提前考量

研究性活动的资源查找要提前规划的,从各方面搜集不同类型的资源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可靠的资源越多,越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提前考量资源,是防止活动开始后发现缺少资源而半途而废,同时也是为学生开展研究活动预先提供资源查找的指导和建议。指导学生,资源可以这样分类(见下表)。

校内资源

校外资源

物质资源

非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

非物质资源

人力资源

非人力

资源

有意义的建筑、学校文化建设(展板、建筑、雕塑等)、学校图书馆、校史陈列馆等

老师、学生、著名校友等(以人力资源为主)以及网络资源

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名人故居、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老街)和老建筑(老房子)、各类图书馆、纪念馆、书店等

社区和家庭中的老人、学生家长、历史事件亲历者、专业人士等

网络、电视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对标上表,查看一下是否能找到相关资源。一般来说,优先考虑物质资源,这类资源更加客观、可信度较高,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物质资源包含了我们研究历史的两类重要史料:实物史料和文字史料。而其他非物质资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有些研究活动可以采访这一领域相对权威、专业的人物。当然,有时候参与过某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的表述也是一种资源,这在历史研究中属于口述史料。

在各种资源中,有一种与学生所在地区历史相关的资源,称为乡土资源,利用、挖掘乡土资源开展乡土历史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不错选择。例如:校史研究、地方史研究等。

三、研究主题的部分参考

结合历史学科的研究性活动,应该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可以与学生历史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和对比,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而不同研究对象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参考下表:





根据这一表格,我们发现与历史结合的研究性学习还是蛮多的,可以从这几类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研究主题。需要注意的是,研究需要时间、精力,一般可以安排学校的活动课时间,或者周末、假期时间。我们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往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所以一学期安排一次到两次活动比较合适。下面介绍一下笔者开展的两个活动,仅供参考。


案例1: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有《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笔者和学生们讨论、确定了一个活动主题:“圩墩遗址文化”,属于上表的“遗址文化”类研究。因为我校离圩墩遗址公园较近,这里有圩墩遗址博物馆,是很好的校外物质资源。当然,在开展活动前,设计一些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学了《原始农耕生活》我们了解了河姆渡遗址,你们知道在常州经开区也有一处类似的遗址在哪吗?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和简单对比了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圩墩遗址,发现河姆渡遗址与经开区的圩墩遗址两者年代接近,属于新石器时期文化,其房屋构造、种植作物、饲养家畜等也都一致,都属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而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相比,不同点较多。

学生了解圩墩遗址文化,就知道我们常州市经开区戚墅堰圩墩遗址距今约6200-5100年,被称为“常州文化第一村”,这是我们戚墅堰人的骄傲,经开区人的骄傲,这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而且这也使学生知道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那些内容,书本上的只是历史知识的一部分,还可以从博物馆等地认识自己社区、家乡历史,并且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扩宽知识面。

案例2:历史八年级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在讲这一课时,时间也差不多是12月初,而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所以我们又确定了“‘南京大屠杀’研究”这一主题(后来改为 “无法忘却的历史——日本侵华罪行”研究),属于上表的“重大历史事件”类。书本上短短的一子目不足以让学生深入感知“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侵华期间的种种暴行,这一研究可以让学生寻找资料证明大屠杀、731人体实验等的真实性和惨绝人寰。因为研究的时间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较近,有很多媒体报道,可以作为这一研究的资源。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是一次有意义的价值体验。了解民族的苦难和屈辱,动容民族的抗争与求索,欣慰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牢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这就是中国近代史我们应该做到的“家国情怀”的培养。

 

通过几次将历史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各种能力和素养得到了提升,这也符合新课标中倡导的“跨学科学习”,起到了1+1›2的效果。历史新课标中“课程目标”提出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五大核心素养中的第五点就是 “家国情怀”,在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2]这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版)中初中阶段的具体目标的“价值体认”具有一致性。不管是“价值体认”还是“家国情怀”,需要在长期的积累和熏陶下形成的,是一种统整、积累性的素养和情感。对学生,不仅要注重对“国”的认同,还可以注重对“家”、“校”、“家乡”、“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等的认同。而将历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拟定一个好的研究主题,是渗透“价值体认”和“家国情怀”的前提。

在活动课的开展中,笔者发现作为初中生,特别是一所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对历史和研究性学习接触不多,不能像要求大学生、研究生或者专业人士那样要求他们开展活动。给他们研究的主题不必抓的小、挖的深,对他们来说太难。适切的主题更加方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开展活动。

以上即笔者对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的主题设计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也提出了一些粗略的看法。对主题的思考还存在很多不足,不到位、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

 



附件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注重教学综合实践,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