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丨常州经开区剑湖实验学校:奏响“三重奏” 加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科课程的落实与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当下,剑湖实验学校秉承常州经开区建设“教育强区”理念,在办学条件急需改善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聚焦“双减”,实施“三重奏”,狠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助推学校内涵发展与“教育强区”建设。
凝练“信”为特质的生长愿景
学校每一个阶段都会统一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途径、措施等进行系统策划,并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规划;依据分层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各个层次教师的培养机制,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引导分层发展。学校着眼教师高效能发展,缩短青年教师成长期,着力打造优秀团队。学校注重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各项团队建设,有效搭建“结伴而行”的“传帮带”机制,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实现共同提高。学校成立数学、班主任、书法等多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区域内业务能力较高的教师作为领衔人带领工作室日常事务。工作室活动丰富多样,或主题研讨、或课例研究、或观摩学习等,是研究成果的孵化地、骨干教师的培育室。
构建“心”为驱动的自约机制
“双减”落地,学校成了“主战场”,教师发展尤为重要。教师的生命质量和行为质量越高,一所学校所呈现出的整体教育风貌越好。学校努力构建以“心”为驱动的自主成长机制,健全组织、建章立制、丰富活动、创新举措,通过“师德先进个人”“十佳教师”评选等机制,引导教师涵养“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净心”。学校每学期向全体教师赠送好书,并搭建各种平台,分享读书故事,畅谈读书感受,以师生共读、团队研读、买书奖励等一系列措施,把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经验传输给教师,拓宽教师视野,为教师的发展涵育了一份“定心”。学校组建各类学术团体,通过教育研究,确立专业生长内核,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涵化“知心”。
实施“实”为核心的课例研修
学校通过打通打开课堂的各个“关节”,以课例为支点,开展扎实的研究活动,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各教研组围绕“坚实课堂”的主题,推进主题式教研,定期通过“问-调-研-改”把脉质量、消解问题、优化策略。着重围绕“坚实课堂”的打造,以课题为主线,以研学为核心,依托“教-研-训”一体化机制,顶层设计研究思路,整体架构研究网络,有序规划与分布各项课题研究,定期组织研究活动,交流分享研究经验,推进教与学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拓展性学习,转变线型学习方式,实现“教材”到“学材”的转化,“教学”到“导学”的转化,“学问”到“问学”的转化,“感受”到“感悟”的转化,在以“训”促“化”中,实现乡村儿童的项目化学习、“牧式表达”、口语素养提升。聚焦双减,转变育人观念与方式,实施以“实”为核心的课例研修,做到减负不减质,加速队伍建设。
(剑湖实验学校供稿 撰写:居佳华 摄影:王瑜萍 审核:居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