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小学语文教学中“牧式表达”的实践研究 > 理论学习
栏目导航

什么是牧式表达?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居佳华  发布时间:2021-07-17  浏览次数:

一、追本溯源,厘定逻辑起点。

1.  基于现实的哲思

“表达是儿童的个性化行为。”表达能力只有在儿童自身的反复实践中才能获得。“表达”即“生长”。但放眼当下,语文教学的“浅表达”现象仍比比皆是:“狭窄化”——以内容理解为核心,以几个问题的形式让儿童从课文中求得答案。言语表达狭窄,无助于儿童表达能力的提升。“机械化”—— 为表达而表达,儿童成为课堂上纯粹的“文字搬运工”,重复低效的机械劳动。“范式化”——“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形同鸡肋的“模板思维”,范式化的言语训练、味同嚼蜡。“碎片化”——零打碎敲,看起来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是缺乏整体性。凡此种种,都将导致儿童的“表达依赖”——老师说什么,我也说什么,无法形成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表达浮躁”——跟着课文进行简单的模仿,无法收获“志同道合者”的惊喜;“表达无趣”——随意说,更无创新可言。

2.  源自愿景的创想

我校为镇级中心校,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60%以上,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阅读量的欠缺,以及认识水平、表达能力远低于他们的年龄该要达到的水平。于是,学校行政班子深度梳理了校园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肌理”,剖析了文化内涵,广泛征集、座谈倾听、汇总筛选,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几番过程、几经斟酌、几易其稿,初步确立“教育,是一种对生命的营养!”的办学理念,提炼“笃学致远”校训 ,以提升儿童言语实践品质来培养和促进人才的发展,从而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综合实力。

儿童“牧式表达”实践应运而生。“牧式表达”,是针对儿童言语实践中的缺失,努力追求一种自然、自主、自由的表达效果,它直接指向促成儿童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行为,努力实现真正的“生本”教学,让儿童站在语文的课中央。

二、培元固本,建构路径体系。

1.内涵特征。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即言语发展的过程。在表达前面冠以“牧式”二字,是从儿童和语文的角度,还原他们学习的真实状态。“牧式表达“之“牧”意为放牧,是行动的“放牧”——自由、自主、自然,是心灵的“放牧”——陶醉、悦纳、生长;“牧式表达”旨在源自儿童需要又创造儿童需要,让儿童的言语表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其核心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

(1)从学生层面看,“牧式表达”贴合生长。

——是自由的表达。“牧式表达”是儿童对于所敞开的未知世界的好奇、新鲜、愉悦的实践体验,是自由生长的言语欲求。

——是自然的表达。“牧式表达”遵循儿童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是经历“未知——求知——探知——熟知”后的一种自然的生长状态。

——是自主的表达。 “牧式表达”是尊重儿童、鼓励用儿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触摸语文、去感受世界、去自主生长言语智慧的实践活动。

(2)从教师层面看,“牧式表达”拥有情怀。

——是尊重人性的表达。儿童是完整的生命个体。基于儿童“牧式表达”的语文课堂,教师理应对儿童抱有敬畏之心、谦逊之心,要精心呵护儿童的发现、表达和成长。

——是顺应天性的表达。儿童的言语生长是其生命成长的标志。“牧式表达”,变封闭、被动、静态的表达为开放、主动、动态的表达,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教学诉求。

——是符合个性的表达。儿童的语文学习是自主建构的过程。“牧式表达”,是基于儿童自主建构和个性思考、符合儿童个性创造的思维之旅,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实践之旅。

(3)从言语层面看,“牧式表达”享有品质。

——是规范的表达。“牧式表达”合乎规范。人们说话、作文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他人。要让他人能够听懂表达的意思,一是表达语句要清通;二是表达句意要准确。这样的表达享有品质。

——是审美的表达。“牧式表达”体现审美。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功夫。美好的言语行为,适人、适时、适地,富有审美性。这种表达之美,是自然贴切、得体妥贴的。

——是创造的表达。“牧式表达”贵在创造。儿童的表达潜能是无限的。他们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想象使言语表达成为一种生命创造,从而提升表达品质。

2. 生长路径。

语文教学,最终指向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牧式表达”,直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记得有一位专家这样说过:“不要把成人的观念和思维作为诠释的尺度,也不要把约定俗成的诠释强加给儿童”。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不同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牧式表达”运生出(如图)儿童言语的生长路径:

 

 

 

“牧式表达”的生长路径

 














 



  


  自我生长 

  自在表达 
  自主理解 
  自发感受 
                                       


 

 

(1)自发感受:“牧式表达”,首先是儿童在自发思维下形成的对文本个性化的直觉感受。儿童在自发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一种表达直觉。

(2)自主理解:儿童在表达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中,会经历由表层向本质过渡的学习之旅。“牧式表达”是引导儿童通过自主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

(3)自在表达:“牧式表达”指向儿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经历。通过“自在表达”,激活儿童言语智能,生长起他们自己的思想。

(4)自我生长:“自我生长”是“牧式表达”的最终成长视角。“牧式表达”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分享交流的方式,实现儿童言语自我生长,乃至生命成长。

三、螺旋渐进,夯实实践策略。

语文学习最本质的任务是促使儿童表达能力的生长。“牧式表达”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言语实践环境,教给儿童实战型的言语策略、方法,以期获得实效的表达能力、表达品质的提升。

1.表达力萌发:自发感受——言语自觉——语言生长

创生儿童“牧式表达”的实践研究,主张从语言的视角解读文本,即引领儿童在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文本是“怎么表达的”,进而深究“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步步逼近儿童言语“未知”,逼近表达“秘妙”的过程 ,便是从自发感受——言语自觉——语言生长的过程,是表达力萌发的过程。

(1)挖掘文本“表达价值”

创生儿童“牧式表达”实践研究首先要挖掘文本的表达价值。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它的“原生价值”,这是一种作为社会阅读个体而存在的价值。如《莫高窟》一文,就向读者传播了“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这一信息,就是它的原生价值。但是,文本一旦成为了课文,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文本在保留“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这种价值即为“教学价值”。“教学价值”即为语文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表达价值”。教学《莫高窟》时,儿童不仅要知道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是什么样的,更要懂得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便是从文本的“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再到“表达价值”的转化,即儿童的自发感受到言语自觉的转化。

(2)厘清文本“表达内容”

创生儿童“牧式表达”实践研究还要厘清文本的表达内容。一个文本除了要挖掘其“表达价值”外,还要厘清其“表达内容”。只要作为文本,其蕴含的“表达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言语内容、更要领会其言语形式和言语意图,这就要将具有“表达价值”的文字转换成“表达内容”。文章的结构、修辞等谋篇布局的方式即为文本的言语形式及言语意图,是文本具有表达个性的内容,也是让儿童模仿迁移文本表达的极好例子,更是“牧式表达”中实现儿童言语生长的重要范例。

2.表达力生长:自主理解——言语理性——思维发展

儿童表达力的生长到思维的提升,是“牧式表达”的最终目标。“牧式表达”与儿童言语理性、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创生儿童“牧式表达”的实践研究,就是要将儿童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悟得等多个散点,通过某种线索或相同、相似的属性产生联系,从而引发儿童言语觉醒,刺激表达动机,在转换、还原、迁移等策略中,实现自主理解、言语理性与思维发展的素养提升。

(1)转换:积淀敏化语感

一切的言语表现,都是言语生命的标识。丰厚的语言积淀,可以提高儿童的言语品味,增强儿童对作品语言的敏锐感。转换,积淀敏化语感是“牧式表达”的一种基本策略。教师要凭借文本语料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敏锐地抓住儿童言语活动的出发点,借助吟诵、欣赏、美读等自主理解来转化文本语言,使其在身体、心理、情感的多方位体验中感受语言情趣,从而产生胸有收获、不吐不快的言语欲求,在言语理性中寻获表达能力的生长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还原:逆向追寻思路

“牧式表达”的终极目标是言语增值。还原,逆向追寻文本思路,是“牧式表达”言语生长的有效策略。儿童所接触的每个文本均是一个严密的整体,读者往往看不到它的生成过程。“牧式表达”需要通过“语境还原”,让教师对文本的再加工。其间,读者凭借课文的语言表达,设身处地去像作者当时那样去想、去写,就能最大程度地体验到作品中蕴含着的独特思想与情意,进而能更加真切地领会作者如是说、如此写的奥妙所在。这就是在逆向推断作者的写作思路,还原出作者最初的写作状态及后续的写作过程。这种阅读还原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写作思维的训练。它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作品深层结构的一种手段,是引领儿童寻获言语深入体验的一种方法。

(3)迁移:促化表达实践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本中独特的言语形式是儿童表达训练的“标靶”。语文,还要对教学内容来一番聚集、放大和凸显,生成、重构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引导儿童明确文本言语意图,深化表达,通过迁移促化表达实践,这是“牧式表达”的要义所在。

3.表达力深化:自在表达——言语创意——精神成长

“牧式表达”,更多的要从“童心”出发,凭“童眼”观照,用“童耳”倾听,以契合的方式顺应儿童的思维及精神成长,帮助其走向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广阔性以及无限可能的生长。这样的表达,一方面不光要实现真正的自由、自主、自在表达,另一方面要突破平庸的表达,即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要体现儿童的个性与创意,让儿童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实现自在表达——言语创意——精神成长。

(1)创设语境,呵护“智”的萌芽

言语创意,是言语智能发展的前提。任务语境的创设,能激发儿童的言语创意。具体操作方式:一是阅读先行。阅读先行,就是学科的自学过程。儿童凭借先行阅读,可以激发思维想像,激起言语创造。二是写作殿后。“牧式表达”倡导学科写作,特别是鼓励儿童将学习中的所知所感所惑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2)梯度训练,感受“说”的美妙

牧式表达”不能缺少梯度训练。有梯度的训练,就是紧扣语言文字,从某一处切入,然后逐层展开,渐次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本主旨,达到训练目的。有梯度的训练设计,不光训练能儿童的言语表达,而且能深入文本内核,领悟文本言语意图

(3)创意表达,实践“趣”的体验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儿童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牧式表达”的最终目的是创生儿童自己的语言。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而真正检验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是生活。因此,儿童表达能力的生长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语言训练,更应该把教学视野拓展到课外,从生活中来训练儿童的创意表达。可以尝试让儿童编写剧本,通过角色塑造、情境演绎,在自编自导自演中独白、叙述,引导儿童深层反馈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系列的创意训练,均是儿童感悟语言、内化语言,锻炼言语运用能力,引导创意表达的好办法。“牧式表达”需要这样的创意实践。

创生儿童“牧式表达”的实践研究,将教学真正指向儿童生活,指向生命发展,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与语文深度遇见!